期刊
  出版年
  关键词
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
Please wait a minute...
选择: 显示/隐藏图片
2010年开江县登革热蚊媒监测结果分析
廖东, 刘自远, 刘成福, 崔连莹, 吴文波, 赵佳
摘要960)      PDF (1011KB)(731)   

目的 掌握开江县登革热蚊媒种群动态变化和分布特征,为其防制提供科学依据。方法 2010年6-10月对开江县不同生境采用容器法对白纹伊蚊幼虫容器指数调查,采用人诱法捕捉成蚊,计算成蚊密度。结果 调查积水容器共2639处,白纹伊蚊幼虫阳性165处,蚊幼阳性容器指数平均为6.25%,6-10月蚊幼阳性容器指数在1.65%~12.07%,各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χ2=71.50,P<0.01)。不同生境中,蚊幼阳性容器指数以特殊场所最高(38.83%),其次是山林地(18.18%)和养殖耕种区(16.53%),其他在2.40%~6.69%,不同生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χ2=271.89,P<0.01)。不同积水容器中蚊幼阳性容器指数以废旧轮胎最高(38.83%),其他积水容器在2.03%~12.77%,不同容器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(χ2=216.05,P<0.01)。白纹伊蚊成蚊总密度为4.47只/人工小时,6-10月为2.67~6.50只/人工小时,各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t=0.09~1.31,P>0.05)。不同生境中,以山林地最高(9.60只/人工小时),其次是养殖耕种区(7.40只/人工小时)和特殊场所(5.80只/人工小时),均显著高于其他环境(1.00~2.00只/人工小时)(t=2.78~3.64,P<0.05)。结论 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在开江县广泛存在,应做好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。

2011, 22 (5): 492-494.
1978-2007年四川省开江县鼠类组成与数量变化动态研究
刘自远,刘成福,崔连莹,吴文波,刘登权
摘要1092)      PDF (301KB)(871)   


【摘要】 目的 探讨开江县家、野鼠的种群组成及数量变化情况,给鼠害防制提供科学依据。方法 采用夹夜法,对野外和室内鼠密度和种群进行调查。结果 野外鼠密度高峰在1989-1990年和1992-1993年,达18.85%~26.57%,一般稳定在4.21%~14.88%之间;室内鼠密度高峰为1986年,达9.47%,其余年份在1.96%~7.26%之间,均较野外密度低。野外优势种为黑线姬鼠(51.59%)、四川短尾鼩(27.36%)和褐家鼠(18.68%),室内优势种为褐家鼠(64.32%)、小家鼠(26.58%)、四川短尾鼩(7.99%),但各年度优势种存在交替更换现象。结论 野外鼠密度和种群变动受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,室内密度和种群变动与常年开展灭鼠工作有关。

2009, 20 (4): 300-302.